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长江经济带一直是我国染料及中间体产业的密集区,2020年1月11日,长江经济带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区域性调研报告正式发布。调研组共走访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长江经济带沿线8个省(市)的近30家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企业,调研产品涵盖了分散染料、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三大染料类型,以及还原物、H酸、间苯二胺、对位酯、1–氨基蒽醌等主要中间体类型,对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典型企业的经验做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了产业存在的七大问题,并针对这七大问题提出了八大建议。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加之对产品运输成本的考虑,企业多沿江、临海布局。
多年来,不科学、不环保、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使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累积了一些落后产能,主要表现在长江经济带染料中间体-染料-纺织印染产业链条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隐忧仍存。
No.1安全生产状况两级分化
调研组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虽然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仍有一些企业沿袭粗放型方式生产,长江经济带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两极分化的现象愈加明显。
一批先进企业不断加强安全研究,更迭技术,为生产提供可防可控的科学保障。但同时另一些企业面对快速扩张的市场需求,没能树牢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逾越了安全生产红线,淡漠了本质安全和环境友好意识。
No.2环保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态势
目前,长江经济带染料及中间体产业整体的环保水平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态势。在下游最典型的是浙江和上海。
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环保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存在工艺污染等问题,还牵涉水路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生态航道的建设。企业自律缺失,政府部门环保监管不力,环境违法成本偏低,是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染料及中间体企业生态环境问题多发的主要原因。
No.3部分落后产能向监管薄弱地区转移
随着恢复长江生态攻坚战、化企入园等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大量化工企业正在搬迁。在这个过程中,染料及中间体产业的落后产能出现向西、向北、向乡镇转移的现象。继宁夏、内蒙古之后,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甚至新疆成为染料及中间体企业新建项目的重要目标地区。
长江经济带的一些染料及中间体企业不再进行环保方面的投入,而是将产能向西、向北进行转移。这样的转移伤害了那些通过大规模投入、技术改造及产业升级而保持环保先进的企业的信心和利益,不利于染料及中间体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No.4产业空心化苗头显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从染料中间体到染料再到纺织印染,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本次调查发现,在这条完整产业链上的一些企业,已经或正在考虑向外转移产能,产业空心化的苗头已经出现。
近几年,印度染料企业凭借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蚕食中国染料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染料及中间体产业下游的印染企业也出现产能向外转移的情况,可能会加速我国染料及中间体产业空心化的进程。
No.5副产废盐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无标可依
近年来,我国染料及中间体产业针对染料母液水的高酸度、高色度、高COD等特点,对其处理方式和技术进行了探索,认为可以将母液废水中的副产盐加以回收利用,制备硫酸铵、氯化铵等一系列副产品,从而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但目前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副产的盐到底该如何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才算安全,后期的综合利用该怎么做,哪些领域可以使用这些处理过的副产盐等等,都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依,一些关键性指标缺乏控制标准和处理程序。
No.6专技术工人缺乏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生产和监管本身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容疏忽的安全隐患,主要生产环节必须要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才能确保安全和产品质量。
但本次调研发现,不少的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专业技术工人缺乏,由此导致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No.7清洁工艺推广难
大力研究和推广清洁工艺和技术,本应是染料及中间体这样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三废”治理比较难的产业最关注的问题。但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能为自己降低成本的技术,对那些比较先进但却可能抬高生产成本的清洁生产技术则积极性较低。一些有价值的清洁生产工艺,在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很难推广。
产业发展八项建议
破解长江经济带染料及中间体产业调研中所发现的这七大问题,亟须国家、行业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协同发力。为此,特提出如下8项建议。
1.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强化本质安全主体责任
从根本上改变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发展模式,要切实把防控化解染料及中间体生产经营系统性的重大安全风险摆在突出的位置,提高准入门槛,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明确安全生产“一把手”的责任,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要发挥地方政府,特别是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指导和督导,推动重大政策方针的落地生根。严格源头风险管控,加快实施危化品建设项目多部门联合审批制度,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对涉及高风险的染料中间体生产工艺和装备实施替代和低危化改造。
2.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自觉保护环境
染料及中间体企业只有从上到下,自内而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制度、管理、生产等多个方面落实环境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才能科学管控废水、固废排放风险。因此,要重视染料及中间体企业的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变革、优化产业链等多种措施,从源头上管控和减量固废、含盐废水的排放,变废为宝,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3.加速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区域协同发展
鉴于长江经济带区域间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发展不平衡,安全环保治理水平不平衡,建议实行“一盘棋”管理模式,谨防落后产能异地落户、风险转移。各级相关部门应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禁止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低端产能向苏北、中西部、东北等地区转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同质化重复性建设项目,坚决停止审批建设,坚决遏制新上低端无效产能。
4.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品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染料及中间体技术创新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要进行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适应性、差异性调整,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创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实现装备现代化的升级改造。
5.尽快健全完善政策标准,指导行业规范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亟须加快制修订和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通过提高违法成本,严格处罚标准,强化法治措施,推进依法依规治理。相关政府部门应抓紧梳理现行安全环保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并尽快出台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各类标准规范,以标准及规范引导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应转变监督管理方式,将事后监督、处罚,改为事前引领和规范,事中跟进了解、追踪关注,事后劝制、惩处等综合管控与施策。
6.倡导兼并重组,维持市场平稳
兼并重组有望成为染料及中间体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眼下正是“十四五”规划的酝酿期,行业发展需要规划先行,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工作。
为此,建议国家宏观决策部门,进一步完善推动落实染料及中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统筹布局染料及中间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适时修订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淘汏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关闭退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7.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为适应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国内外印染纺织市场对染料及中间体的旺盛需求,首要的是抓紧培养企业一线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从目前的初级阶段,有一个质的提升。建议在长江经济带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重点省份建设化工职业院校,开设专门课程和相关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8.恢复染料及中间体出口退税,提升竞争力
为了提升我国染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扭转国际竞争被动局面,谨防我国在推进世界染料强国建设中形成产业“空心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染料及中间体产品足额出口退税率。同时,恢复染料及中间体出口退税政策,以促进染料及中间体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