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10日共同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污染源普查是每十年开展一次的重大国情调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过去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快速改善的十年。这十年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是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0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同口径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2%46%和34%,体现了近年来污染防治取得的巨大成效。

赵英民介绍,本次普查掌握了各类污染物产生、排放与处理情况,从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2143.98万吨,总氮304.14万吨,氨氮96.34万吨。从排放量来看,长江、珠江和淮河流域因流域面积大、涉及省份多,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从排放强度来看,海河、辽河和淮河流域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

0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方面重点行业产能集中度提高,和2007年相比,全国造纸、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品产量分别增加61%、50%和71%,企业数量分别减少24%、50%和37%。另一方面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减少84%,钢铁行业二氧化硫减少54%,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少23%。

“经济发展质量在提升。企业数量少了,但是产能集中度高了,在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在大幅度下降,也就是单位产品的排污量在大幅下降。”赵英民说。

03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脱硫、除尘等设施数量分别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如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5.4倍,处理能力增加1.7倍,实际污水处理量增加了2.1倍,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由2007年的28%提高到了2017年的67%。

本次普查了解了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掌握了国家、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加强污染源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